:: 相关内容 ::
∴ 药物过敏反应的特点
∴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 致突变作用
∴ 致畸作用
∴ 致癌作用
∴ 药物依赖性
∴ 特异反应
∴ 过敏反应(超敏反应)
∴ 二重感染(菌群失调)
∴ 毒性作用(毒性反应)
你的位置:   首页 >> ADR知识>> 正文[关闭窗口]
过敏反应的分型

载《药物不良反应》2003.8.9



根据Coombs法,通常把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迟发型反应。速发性反应又分为Ⅰ、Ⅱ、Ⅲ型。

  (1)速发型过敏反应:

  1)Ⅰ型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s):如过敏性鼻炎、荨麻共、血管性神经性水肿、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2)Ⅱ型过敏反应:也称细胞毒型变态反应(cytotoxic type hypersensitivity),如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

  3)Ⅲ型过敏反应,也称免疫复合物过敏反应(immune complex hypersensitivity),如血清病综合征、药物热、过敏性脉管炎、Arthus现象等。

  (2)迟发型过敏反应:也称IV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引起,如过敏性皮炎等,一般要经过48-72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才出现,发病过程中没有抗体或补体的参与,多数没有个体差异。

  有些过敏反应目前还难以类型简单地列入以上的类型,例如斑疹、斑丘疹、多形性红斑、水疱疹、大疱疹、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综合征(Lyell综合征)、血管性紫癜、凝血因子Ⅷ抑制所致的凝轿障碍、固定型药疹、一过性肺嗜酸性细胞浸润、肝炎及活动性慢性肝炎、过敏性肾病、脑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细胞检查阳性、全血细胞减少、类白血病反应等。

  1974年以后,Ivan Roitt等人先后提出了第V型过敏反应(或称甲状腺毒血定型变态反应)、第VI型过敏反应(或称K细胞型过敏反应、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性过敏反应),但尚未得到国际上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