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内容 ::
∴ 硬膜外腔持续注射泵控制经膀胱术后膀胱挛缩硬膜外腔持
∴ 采用角度Dick系统恢复爆炸型脊椎骨折的椎体高度及椎管
∴ 初发脑梗塞病残程度与血糖、蛋白、血脂相关分析研究
∴ 治疗中风及后遗症用药经验特色选析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引流量的观测和临床意义
∴ "针必三里,灸必关元"论
∴ 《关于疑难杂症的治疗》
∴ 论述:结石症的治疗
∴ 冠状动脉搭桥50例临床体会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缬沙坦的药物浓度
你的位置:   首页 >> 文献材料>> 正文[关闭窗口]
气功外气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作用的观察



冯理达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造成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防治成为目前国内外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我们于1983年进行了气功外气对100例HBsAg携带者血清作用的实验观察。

一般资料

  血清来源:从门诊病人及输血人员的血清中筛选HBsAg阳性血清。一般均经反向血凝、对流电泳两法测定为阳性者。

  操作方法:取0.1毫升HBsAg阳性血清,旋置于凹形板的小孔中。气功师以劳宫穴距此血清1厘米发功12分钟。然后将此血清作HBsAg常规检测(反向血凝法)。同时再做一份未发功的标本作为对照,方法同上。每支诊断血清为北京生物研究所的产品。注意发功时对照血必须与发功者分开,否则将影响两组结果。

检测结果

  我们参照北京生物研究所HBsAg诊断血细胞说明书,并参考北京市不同医院HBsAg反向血凝测定法的结果,判定稀释滴度1:8以下为阴性,1:16以上为阳性。我们又在筛选时对凡是1:32以上阳性者,均同时做对流兔疫电泳法检测比较,结果亦为阳性者则定为HBsAg强阳性反应。挑选的100例HBsAg阳性携带者,他们的滴度情况是1:16者21例,其他79例皆为强阳性,其中滴度1:32者17例,1:64者27例,1:128者13例,1:256者21例,1:256以上者1例。

  上述病例的血清经外气作用12分钟后,其滴度改变为:1:2者例,1:4者3例,1:8者12例,1:16者23例,1:32者22例,1:64者29例,1:128者6例,1:256者3例。总计转阴者19例。原为强阳性1:128以上者的例数显著减少。1:256以上者原22例,外气作用后只有3例。这些说明外气可能使HBsAg阳性滴度下降。

  我们还对外气作用前后抗原滴度改变的程度作了比较,除了24例未改变外,76例均示滴度下降,占100例总数的3/4强。其中下降1个滴度(1/2)者29例,2个滴度(3/4)者25例,两者相合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果携带者HBsAg滴度为1:16及1:32时,则可转为阴性。目前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方法中尚无一种比较有效者,如果外气对机体能有一定作用,则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考虑。

  我们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共施功11次,不同次数下降的平均滴度是:施功1次,下降0.75滴度;2次,下降2.3滴度;3次,下降2.83滴度;4次,下降1.12滴度;5次,下降0.62滴度;6次,下降0.68滴度;7次,0.81滴度;9次,1.27滴度; 10次,1.7滴度; 11次,2滴度。以上是第2、3、11次施功后下降最高,均在2滴度以上。各次施功后下降滴度之所以有不同,我们发现是与气功师发气时的意念有一定关系,如第5、6次试验时,思想上有一些活动,试验结果亦有影响,是滴度下降最低的两次。

小结

  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阳性及强阳性滴度在外气作用12分钟后,除了24例未有变化,其他76例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1~2滴度为最多,有54例,占实验总数100例的半数以上,转为阴性者,有19例(均为原来1:16、1:32滴度者)。以上说明,目前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尚缺乏一种比较有效治法的情况下,应用外气,及病人自身练习气功对机体能有一定作用,以此作为综合治法之一,是值得考虑及重视的。又,从工作过程中发现,气功师多次施放的外气对HBsAg的作用每次是不相同的,外气的强弱与气功师意念的集中与否有关,当意念受干扰时,外气的发放受到影响,比较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