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药物不良反应》2003.8.9
(1)用药者的种族和民族:现在已经发现,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在不同种族、民族的用药者身上的情况存在差别。许多药物进入体内后需要经过乙酰化过程而被代谢转化,乙酰化过程有快型和慢型。在日本人、爱斯基摩人中慢乙酰化者很少,而欧美白种人,慢乙酰化者可达50%-60%,中国人中慢乙酰化者约占26.5%。
抗血吸虫药物甲硫蒽酮在别的种族中引起肝肘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较多。但在黑人中这类不良反应减少。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在非洲黑人中约为3.6%,而在香港人中可达27.3%。
甲基多巴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在不同种族之间也有所不同。在服用此药的高加索人中,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可达15%,但是印度人、非洲人和中国人中却没有发现阳性者。氯碘羟嗪能引起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在日本人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发病较快。此外,北欧和智利的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发生胆汁郁积型黄疸的较多,而别的地方较少。解热消炎药异丁苯酸在英国人中容易引起肝脏损害,但日本人中则比较少见。
同样是红细胞膜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非洲人、美洲黑人中多是缺乏G-6PDA,在服用伯氨喹等药物、出现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的损害不太严重,而地中海地区、高加索人中主要是缺乏G-6-PDB,在上述情况下红细胞的损害就比较严重。
(2)性别:一般来说,对药物不良反应有妇性较为敏感趋势。有人调查了1160人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男性的发生率为7.3%(50/682),女性为14.2%(68/478)。有人报道,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女性的发生率为男性的3倍。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患慢性气顺病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人数中,男性占39%,女性占61%。但是有时候也有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如有人调查发生药物性皮炎的情况,男女之比约为3:2。
另外,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服用药物,在不良反应方面还会有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有报道女性病人在妊娠期间服用阿司匹林者,会娩者容易出现出血量增加,而且新生儿也有并发出血的危险。
吗啡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呼吸中枢损害。滥用吗啡者的新生儿也可出现戒断症状。吗啡本身有抑制泌乳的作用,同时也可经乳汁排出而危害乳儿。
治疗剂量的沙丁胺醇可使孕妇的胎儿心跳加快。即将分娩的孕妇服用氨茶碱,可使新生儿出现兴奋不安、神经过敏等症状。有报道孕妇服用普萘洛尔治疗高血压,其胎儿死亡率较高。服用利血平的孕妇所生婴儿常有鼻粘膜充血,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加,以致鼻塞、呼吸困难甚至新生儿死亡。
据报道,某些局部麻醉药、吸入麻醉药、碘化物、四环素类抗生素、有机汞制剂、吩噻嗪类、水杨酸类、激素类药物和奎宁、链霉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也能引起胎儿的不良反应。
(3)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其临床表现与可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往往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有报道,2岁以下的小儿即使在治疗剂量时也会出现呼吸加快,体温升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此时就不可因体温升高而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更不能随便加剂量。
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有人调查了1600人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现60岁以下的人发生率为6.3%(42/667),而60岁以上的人为15.4%(76/493)。青霉素在一般成年人的半衰期约为0.55小时,而在老年人可达1小时。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老年人可比45岁以下的人低26%。
(4)血型:血型对不良反应的影响还报道不多。已经发现,少数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以后能引起静脉血栓,A型血的妇女中出现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O型血的妇女高。
(5)用药者的病理状态:用药者的病理状态也能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例如患便秘者,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长,吸心量多,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本身患脑膜炎或脑血管疾病的,容易诱发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本身有中耳或有中耳炎病史的,小剂量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也能引起的听神经的损害。
患有潜在消化道溃疡者,低剂量的布洛芬也能引起消化道出血。原患Down氏综合症的人服用阿托品后,容易引起瞳孔扩大和心跳加快。曾有心绞痛历史者,应用肾上腺素后容易引起心绞痛发作。患毒性甲状腺肿者对肾上腺素的作用也比较敏感。一般人中对阿司匹林的过敏反应不多见,但患慢性气喘病的患者中,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可达28%。
据报道,氨苄西林在一般人的皮疹发生率约为3.1-18%,但在患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人,皮疹发生率可高达42-100%。
(6)肝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转化,因此当用药者患有肝细胞微粒体内的药物代谢合成减少,可使药物的清除速率降低,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延长。
由于长期的肝脏疾患可引起肝脏的蛋白合成作用减弱,使血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降低也可引起游离药物的血浓度升高。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据报道,甲丙氨酯(安宁)在一般人的半衰期约为12.6小时,在慢性肝炎者可达26.3小时;安定在一般人的半衰期约为46.6小时,在肝硬化患者可达105.6小时;哌替啶在一般人的血浆半衰期为3.8小时,而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达7小时。
不少药物进入人体后,部分可经胆汁排泄。一些肝病患者的胆汁排泄功能也受到损害,使这些药物经胆汁的排泄减少,血浓度增加,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地高辛在一般人7天内可经胆汁排泄30%,但肝病患者可降至8%。
有些肝硬化病人进行了门腔静脉吻合术,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迅速升高药物的血浓度而引起不良反应。
(7)肾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肾脏不仅是药物及其代谢药物的重要排泄器官,也是人体内仅次于肝脏的药物代谢器官。例如水杨酸盐、胆碱、吗啡、儿茶酚胺、5-羟色胺、苯乙胺、胰岛素等均可在肾小管内进行代谢。
在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良时,这些药物的代谢转化就受到影响。由于病人血中大量的蛋白质可因蛋白尿而丢失,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少,游离型药物含量增加,药物血浓度可维持较高水闰,从而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在肾脏疾病时,常伴有机体脂肪的丢失,使药物进入人体后在脂肪库中的贮存也减少,也容易增加药物的血浓度。由于体内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地增加,也可使一些酸性药物如巴比妥类、磺胺类、苯妥英、氯贝丁酯、保泰松、水杨酸、呋塞米、华法林及氨苄西林等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游离药物的血浓度升高。
据报道,在肾功能正常者,多粘菌素的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7%,而在肾功能不良者可达80%;肌注卡那霉素7mg/kg时,在一般人的半衰期约为1.5小时,肾功能衰竭者可达25小时。当患者的肾脏肌酐清除率为100ml/分时,四环素的血浆半衰期约为6小时,但当肌酐清除率为2ml/分时,半衰期可达42小时。
(8)饮酒和食物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乙醇本身是许多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可以加速一些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转化,降低疗效。另一方面,少量的饮酒就可以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增加药物的吸收,从而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长期饮酒也可以引起肝功能的损害,使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
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饮酒,许多药物也能加重乙醇对人体的损害。例如雷尼替丁能减少胃液的分泌,加重乙醇所引起的胃粘膜损害。甲硝唑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可加重乙醇的中毒反应。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丙烟肼、苯丙胺等可抑制微粒体酶的合成,使乙醇的氧化作用变慢,也能加重乙醇的毒性。
富含脂肪的食物能增加机体对脂溶性药物的吸收,在较短时间里达到较高的血浓度。长时间的低蛋白饮食或营养不良,可使肝细胞微粒体酶活性下降,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维生素B6缺乏时,可加重异烟肼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啤酒、腌鱼、鸡肝等能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引起血压升高。
(9)个体差异: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报道,一些病人每天服苯妥英钠300mg,其血药浓度范围为4-40μg/ml之间,一般血药浓度达20μg/ml就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给不同的病人服用常规剂量的双香豆素、安替比林、保泰松、云甲丙咪嗪、氯丙嗪等药物,其血浆半衰期可相差10-149.6倍,血药浓度可相差10.7-36.3倍。有人给300名男子服用水杨酸钠,观察不良反应的出现与用药剂量的关系,约2/3的人在总量达6.5-13.0g时出现不良反应,少数人在3.25g时就出现,有的人在总量达30.0g时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