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内容 ::
∴ 几种严重的不良相互作用
∴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
∴ 环境因素
∴ 机体方面的因素
∴ B型不良反应的机制
∴ A型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
∴ 过敏反应的分型
∴ 药物过敏反应的特点
∴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 致突变作用
你的位置:   首页 >> ADR知识>> 正文[关闭窗口]
中国医药学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历史

载《药物不良反应》2003.8.9



  据考古学资料,我国大地上早在170尤年前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需要不断地同大自然作斗争,也要同种疾病、外伤作斗争,从而也有了原始的医药活动。4000年前的人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人体各部位的名称和几十种疾病的名词。

  古代人类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得不使用药物。到了有文字的时代,也记下了许多药物的名称。约公元前11世幻到前771年时西周的著作《读经》中就记载了50多种中草药的名称。

  人类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今传蕊的古代文献《尚书》(据考证其大部分内容为西周时所写)中就提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它认为只有药性发作,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疾病才能治愈。不管这个观点正确否,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2500多年前已经认识到,服用药物后会使人产生难受的症状,而且且文字记载下来。

  约在公元1世纪时,我国的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它收载了365种药物,并把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有药物“无毒”,可以多服,多服不伤人;有的有毒,有时要“斟酌其宜”;有的“多毒,不可久服”,说明古人对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已有相当的了解,并且初步提出了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概念。

  从那以后,我国不同朝代均有著名的医药学家,注意总结临床用药的经验,留下许多著作,不断丰富祖国医药学宝库。在药物方面,研究有关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中药的温、凉、寒、热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有关药物的升、降、浮、沉的作用,配伍方面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和种种配伍用药禁忌等等。归根结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和防止毒副作用,为了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当世界上许多地方尚处于蛮荒时代的时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有了相当深刻、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总结出了不少理论以及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和办法。祖国医药学历来十分重视和强调辨证论治,在用药方面强调区分君、臣、佐、使,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一切从具体病人的实际出发,在预防、防止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有着十分有效的措施。